博物馆强调观众主动性能为策展带来哪些帮助
几日前,青岛市博物馆为举办观众心目中的“鸡年生肖展”,采取展览新模式,面向全社会征集以鸡为题材的当代艺术类展品。包括与“鸡”有关的书画、陶瓷、玉器、珠宝、观赏石、钱币、邮票、文献、票券、模型、徽章、商标、标本等当代艺术品。
为了让公众在策展中体现主动性,众多博物馆都开始了新尝试。
早在七月份,广东省博物馆便启动了“青花之约——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明清瓷器展”策展人招募计划,首次尝试向社会公开招募展览策展人,邀请热爱博物馆事业的社会人士全方位参与并主导整个策展过程。
南京博物院年度大展“法老·王”展前就举办了观众邀请访谈会,公然对公众征集策展,针对观众需求来为展览提供更好的新意。
这一系列现象也反映出现如今国内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博物馆已经在思考观众在策展当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会对策展起到怎样的作用,或许我们通过梳理策展过程能对这一问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里所说的前期观众调查并不是直接询问观众想要看什么样的展览,我们需要考虑到观众对于博物馆展览的认知程度以及博物馆策展的实际情况。
首先,在博物馆策展中观众处于非专业的层面,需要博物馆对观众进行一定的引导。
其次,博物馆一味“讨好”观众将丧失博物馆策展的初心,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说,博物馆要为观众提供一个能够更为便利满足个体精神需求的场所,而观众也会通过个体认知和需求来为博物馆策展提供启发,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体现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了解了这种关系后,博物馆的观众调查将会更有针对性。
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在没有确定展览主题之时就探寻不同层次的观众的真正需求,剖析不同层面观众的知识储备、兴趣取向、文化诉求等,以此来获得策展灵感;
另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在展览项目的构思阶段,通过对目标观众的调查来确定他们对展览主题的看法,目的在于了解不同观众的需求,并引导观众去将展览与自己的生活、知识层面结合起来。
这种前期调查能在不牺牲观众兴趣与需要的前提下使博物馆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当然,观众对于展览的期望并能通过一个展览一蹴而就,博物馆需要在策展的过程中不断去传达出对观众的理解。
我们不能排除观众前来博物馆参观时对策展基本内容知之甚少的情况,展览主题及展览亮点能否足够吊起观众胃口将直接决定观众是否愿意看展。
国内博物馆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数观众前来博物馆参观其实并没有做充足的准备。这种情况下,他们有如一块白板,在参观过程中接收到的信息相当于画笔在白板中涂染,而这块白板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他们在博物馆的体验效果,这也与博物馆的社会责任相一致。于是,策展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让观众的参观体验效果达到最佳效果。
在现代博物馆发展进程中,最早关注博物馆“体验”的学者是美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弗兰克·欧本海默。他认为:博物馆展出的物品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其本身的材质和构造上,而是取决于观众如何去观察、发现和感受它。
因此,陈列设计者除了根据内容框架进行创意构思外,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心理状况和习惯性的参观行为。
从展览的整体布局而言,强调观众体验可以帮助博物馆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参观线路,以保证观众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完整的体验过程;
从具体的展项设计而言,强调观众体验可以对展项装置尤其是需要观众手动操作的装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正,从而保证观众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顺利完成体验。
博物馆提供了充足的环境氛围之后,观众个体所带动的感官性体验不尽相同。它可以是认知性体验,可以是艺术性体验,可以是探索性体验,也可以是娱乐性体验,这体现了博物馆对公众的关怀。使博物馆既可以选择出与公众交流效果最佳的策展方案,也将为博物馆进一步扩大观众群,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墨菲曾经指出:收藏并非是博物馆工作的目的,博物馆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收藏品引起内在共鸣的经验。这也从某个层面指出了博物馆展览的应该达到的最好效果,策展过后所达到的效果通过对观众的评估便可知晓一二。
当然,这里所说的展览效果取决于观众与展览间的交流程度。博物馆策展不是在唱独角戏,而是在与观众分享策展理念与策展思路,使观众在参观体验过程中完成与展览的内在交流。这直接决定了观众通过展览获得了什么,下次是否还会来这里继续参观。
这一阶段对观众的评估可以通过调查问卷、采访或行为模式观察形式等完成,对展览内容、陈列风格、互动技术等方面进行评估。开展之后通过观众评估可以修正展览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展览进行局部调整和精细化整治;展览过后总结性评估的目的在于为将来的展览设计搜集资料,以提高策展水平。
南京博物馆“法老·王”展尝试用视频方式进行参观人数统计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博物馆不能将展览评估结果作用到展览的等级划分。无论展览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博物馆都不能抹杀展览内容的重要性,进行优劣排序。博物馆需要做的,就是在策展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完成对于展览内容的更好诠释。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传统策展模式忽视了观众需求,博物馆与观众彼此都会感觉很累,因此常常收不到预期效果,今后这种模式将会被逐渐淘汰。
这里我们强调观众在博物馆策展的重要性,并不能是将观众的期望、兴趣与需要放置博物馆策展的唯一讨论位置上。博物馆需要与观众之间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博物馆策展的专业性为前提,再通过观众反映出博物馆指令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其目的是为了在展览中体现博物馆与多元化观众间的一种思想交流,这种交流是增长知识的、发人深思的和趣味横生的。
参考文献:
1.贝林达·克劳福德·西格雷姆;莱斯利H.帕滕;克里斯廷W·洛基特;译《观众研究与展览创办的新思考》,《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4期。
2.李林《以观众体验为核心的博物馆展览设计——以华夏自然蜜蜂博物馆的观众体验设计为案例》,《东南文化》,2012年第6期。
编辑:A.R.M.Y
相关链接: